刻本

拼音:kè běn

意思:用木刻版印成的书籍:宋~。

句子

造句
  • 1.
    所选别集的版本有抄本、刻本、写刻本、活字本等。
  • 2.
    及至宋代, 方有刻本
  • 3.
    刻本《重编海琼玉蟾先生文集》。
  • 4.
    只以一升米的价钱买下的雍正刻本。 
  • 5.
    理由是传统的彩色刷设计是前申请刻本
  • 6.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宋·包拯《明刻本附录》
  • 7.
    真迹不传,今所传宋以来法贴刻本,皆据晋、唐人临摹本。
  • 8.
    明代各个重刻本都出自浙本,亦无出自蜀刻之书。
  • 9.
    经过对照,编辑人员选择了南宋刻本作为底本.
  • 10.
    对白鹤梁题刻本体保护工程设计进行了论述。
  • 11.
    观察它隐含了接受它是当下这一刻本然的一部分.
  • 12.
    雨说下就下,顷刻本微白的水泥地就变了色,孩子们一哄而散,各回各家。
  • 13.
    之讹字,今此二十八卷,犹是元时刻本,完善无缺,翀序即冠卷端,则非别有三十八卷本明矣。
  • 14.
    其中马欢的著作撰于永乐十四年(1416),今人见到的早期版本有明景泰辛未年(1451)的刻本
  • 15.
    她的眼泪似乎使得好心的芒奇金人忧愁悲伤起来,他们立刻本出手帕来也哭了。
  • 16.
    刻本中的疏漏大多被以后的版本承袭,有的校订者修订了错误,但也可能增添新的误解。
  • 17.
    与阮刻本相比,保存有参考意义的异词、异字千余处,在版本、校勘、语言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18.
    范小路此刻本来是心惊肉战,但是一想到又是许辰的恶作剧时,那种害怕的感觉就一扫而光。
  • 19.
    明中期以后刻本有两个显著变化,一是出现了适应于印书的仿宋字,二是线装取代了包背装。
  • 20.
    在元、明、清时期,这先后形成的两大版本系统的抄本和刻本,均有传本广泛流布于世,所产生的影响较为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