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人的一生就是体道,悟道,最后得道的过程。
-
2.
博施济众,欲与天地均同;体道行仁,咸使黎民蒙庇。
-
3.
道本无言,因言显道,若真体道之人,通之于心,明之于本。
-
4.
道德需要是激发个体道德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动力。
-
5.
体道的心境正是虚静的审美心境,直觉成为艺术的感悟方式。
-
6.
知耻而后德,是个体道德意识与社会道德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
7.
农村合作社成立后,走上集体道路的农民开始向国家缴售公粮。
-
8.
通过直觉思维的方式,在体道的过程中又显示了其思想的艺术性和审美性。
-
9.
陛下以仁义定天下,行礼乐变海内,博施济众,与天地均同;体道行仁,咸使黎民蒙庇。
-
10.
欲寅之心亡于中,则饥虎可尾,何况狗马之类乎?故体道者逸而不穷,任数者劳而无功。
-
11.
道德习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它在个体道德生活中的作用不可低估。
-
12.
在个体道德形成和发展的逻辑链条上,还存在一个环节,笔者认为这就是同律。
-
13.
抚琴者端坐于悬崖危壁之侧,身后有枯树,高山流水,自然相融,伴着琴音,体道悟性。
-
14.
精神虽是人背离道的原因,但道家认为体道还须通过精神,只有精神才能体悟道。
-
15.
以本心喻道心,则谬矣;以天心体道心,则然也;以道心合道心,则臻至妙矣……全始全终,一念无赘,荒古逍遥……
-
16.
中国农业究竟是走集体道路有利于多产粮食,还是分田单干更有利于多产粮食。
-
17.
自我道德需要的出现是社会道德需要实现的前提,是主体道德修养的动机和道德发展的内在动力。
-
18.
这种单一主体道德教育由于拘泥于主客二分的主体思维,故造成了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对立。
-
19.
体道精神的自由超拔和了无牵挂,在古代艺术意境当中皆有显现,同时也成就了国人艺术化和审美化的人生。
-
20.
教师德性和教师道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师德性是个人道德和高标道德,教师道德是团体道德和底线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