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

拼音:wéi shí/zhì

意思:1.佛教语。谓一切事物皆为人的耳﹑目﹑口﹑鼻﹑身﹑意﹑神识﹑灵性等八识所变现,没有心外之物。

句子

造句
  • 1.
    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 2.
    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一念为神一念修罗。
  • 3.
    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一切法从心想生。
  • 4.
    化教又可分作性空教、相空教、唯识圆教三类。
  • 5.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如明镜,照出万象世界。
  • 6.
    显宗说一切有部、经部、唯识、中观四宗中以中观为最发达。
  • 7.
    天台、贤首、唯识等等,最后的发展均是归于净土。
  • 8.
    全书略分两卷,卷一综述法相体系,卷二综述唯识体系。
  • 9.
    最后结论指出「虚妄唯识」与「真常唯心」是佛法之两翼,不可割裂。
  • 10.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大师可是要入那杀生地狱享受果报?
  • 11.
    吾目不识丁,唯识汝一人。吾胸无点墨,有你伴我行,足矣。
  • 12.
    唯识论卷四说,有情众生,由四根本烦恼,轮回生死,不能出离。
  • 13.
    其忠实输入不改本来面目者,若玄奘唯识之学……而卒归于消沉歇绝。
  • 14.
    欧阳竟无毕生穷究佛学,初研瑜伽,中研般若,晚精法相唯识,实集佛学之大成。
  • 15.
    在中国佛道义理层面的交涉中,唯识宗与道教心性论的交融是最为深刻的。
  • 16.
    佛教唯识论的八识观结构与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三层结构有相同之处。
  • 17.
    但由于唯识学的此二分型在本体论方面相异,对此四特质的说明自然会有所不同。
  • 18.
    唯识学以妙观察智明差别相,平等性智明无我,大圆镜智明中道实相,与二谛的意义接近。
  • 19.
    显宗方面有两个传承,一个倡导唯识见,传授法相学;一个主张诸法性空,传教中观应成学说。
  • 20.
    指出唯识的我法二空和休谟的心物实体否定毕竟是立在两种不同文化的根基上,结果是形同而实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