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劳动

拼音:shēng chǎn láo dòng

意思:“非生产劳动”的对称。(1)按劳动的自然形态区分,指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如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中的劳动;不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如教师、医生、演员等的劳动,是非生产劳动。(2)按劳动的社会形态区分,指体现特定社会生产关系本质的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即能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只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是非生产劳动。

词语

组词:
非生产劳动

句子

造句
名言
  • 1.
    去参加生产劳动,去种菜。
  • 2.
    泛指不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 3.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 4.
    其实,破谜的关键在于生产劳动二重性。
  • 5.
    通过对目前理论界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论辨析,认为服务业劳动并不都是生产劳动,但非生产劳动也可以创造价值。
  • 6.
    不稼不穑稼:播种;穑:收获谷物。泛指不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 7.
    最令人吃惊的是,穷人从事生产劳动,而富人却坐享其成。
  • 8.
    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有力的手段之一。
  • 9.
    非经济的实践不是从生产劳动中派生出来的,而是相反.
  • 10.
    因为语言行为不是先验的、孤立的行为,它要受到生产劳动的制约.
  • 11.
    入关前,八旗兵丁平时从事生产劳动,战时荷戈从征,军械粮草自备。
  • 12.
    哈尼族歌舞起源于生产劳动,反映了哈尼人的生产生活特色.
  • 13.
    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
  • 14.
    一百零二、最令人吃惊的是,穷人从事生产劳动,而富人却坐享其成。
  • 15.
    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有力的手段之一。——马克思
  • 16.
    生产劳动与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马克思
  • 17.
    生产劳动跟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马克思
  • 18.
    生产劳动和教育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最强有力手段之一。——马克思
  • 19.
    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马克思
  • 20.
    精神劳动是生产劳动,精神劳动产品是商品,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