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

拼音:chì cháo

意思:由于海洋富营养化,使某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和高度密集所引的海水变红的现象,多发生在近海海域。赤潮成海水严重污染,鱼虾贝类等大量死亡。也叫红潮。

句子

造句
  • 1.
    有毒赤潮生物引发的赤潮41次,主要有毒赤潮生物为米氏凯伦藻、棕囊藻和多环旋沟藻。
  • 2.
    结果表明,江蓠可以加速中肋骨条藻赤潮的消亡,避免赤潮消亡后水体出现缺氧状态,减轻赤潮对环境的损害。
  • 3.
    保护海洋,防止赤潮
  • 4.
    好好保护海洋,防止赤潮
  • 5.
    文中还分析基围鱼塘赤潮发生的成因,为预防和治理基围鱼塘赤潮提供科学依据。
  • 6.
    三角褐指藻是极具危害的赤潮藻之一。
  • 7.
    此外,还就防患广东沿海赤潮的危害,减少因赤潮灾害引起的经济损失,提出了四方面的对策。
  • 8.
    沙化、风尘、赤潮是环境对人类的惩罚。
  • 9.
    讨论了陆源污染和环境变化对近海海城赤潮产生的影响,同时分析了富营养化与赤潮的关系.
  • 10.
    赤潮生物为聚生角毛藻和中肋骨条藻,无毒性。
  • 11.
    上海市海洋局说每年赤潮的次数都在增加。
  • 12.
    保护海洋 ,防止赤潮。 人与自然需要和谐共存。
  • 13.
    以2004年海州湾发生的一次多纹膝沟藻赤潮为研究对象。
  • 14.
    主要有毒赤潮生物为棕囊藻、多环旋沟藻、米氏凯伦藻等。
  • 15.
    这些硝酸盐是中国沿海部分区域产生赤潮的原因之一。
  • 16.
    库德拉计划再观察是否有其他化学物质会促使矽藻赤潮产生毒素。
  • 17.
    与此同时,在平海湾海域,在小星山以北海域也发现了2条狭窄的赤潮带。
  • 18.
    赤潮生物主要是浮游的藻类,如甲藻类、硅藻类、鞭毛藻类、夜光藻等。
  • 19.
    另外,在平海湾海域和小星山以北海域均发现了2条面积较窄的赤潮带。
  • 20.
    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赤潮生态与富营养化问题之间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