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役

拼音:fù yì

意思:赋税和徭役。

句子

造句
  • 1.
    赋役全书有特殊的版式和体例;
  • 2.
    识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公卿。
  • 3.
    师出历年,百姓疲弊,仓庾无积,赋役方殷,此国之深忧也。
  • 4.
    即国家将土地分给农民, 农民对国家承担赋役.
  • 5.
    与此不同,中国古代帝王征收赋役无需征得民众的同意。
  • 6.
    一百零九、第一部分,考述清代的赋役全书的纂修过程及其地位。
  • 7.
    三是经济史研究,包括土地制度、税收制度、赋役制度、货币制度。
  • 8.
    一条鞭法的颁行堪称中国赋役制度变迁历程中的一次重大变革。
  • 9.
    加速生祠普遍化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各地的赋役改革、地方动乱、宦官专权等。
  • 10.
    中国历代以来,土地、赋役、户籍、诉讼等国家的政务,最终依托于地方来处理。
  • 11.
    明显的等级性,人户分等,各等级在社会地位、赋役承担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别;
  • 12.
    汉承秦制对周边少数民族继续加强控制和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开征赋役
  • 13.
    在这一过程中,贡纳、兵役、赋税始终是政府对少数民族征发赋役的主要形式。
  • 14.
    但是,雍正年间实行的赋役改革与限制绅权,使世家大族与士绅阶层的特权逐渐被剥夺。
  • 15.
    它是国家规定的赋役征收的根本依据,其他册籍在这一点上均不能与之相比。
  • 16.
    一百零二、一条鞭法的颁行堪称中国赋役制度变迁历程中的一次重大变革.
  • 17.
    这些调整在事实上加强了对户口流动的管理,强化了国家的赋役征派,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 18.
    其广南小州,有试秩通判兼知州者,职掌倅贰郡政,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 19.
    他不知道,管事人凭本子向他表明,依照他的意志租金已减少三分之一,同时本地的赋役却增加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