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治

拼音:lǐ zhì

意思:1.儒家所提倡的一种统治方式。礼,指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一整套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包括政治制度﹑社会﹑家庭伦理道德规范﹑仪式等。儒家自孔子起即提倡礼治,要求统治阶级和人民都要各安名位,遵守礼制,以便于巩固统治阶级内部秩序和更有效地统治人民。

句子

造句
名言
  • 1.
    其背景在于周、秦社会是一个特别重视礼治传统的礼治社会。
  • 2.
    梦失封金柜,形衰守玉关,鼓呵消积滞,兜礼治伤寒
  • 3.
    荀子的礼治思想贯穿着荀子政治思想的各个层面。
  • 4.
    儒家礼治学说有助于当今时代的伦理建设。
  • 5.
    晏子的礼治思想在这部著作中得到充分体现。
  • 6.
    周初制礼作乐,出于礼治文化的需要,对前代礼乐多所损益。
  • 7.
    他倡导礼治建设,呼吁严明朝藩秩序和强化社会伦理控制。
  • 8.
    礼治不是个人好恶的统治,是传统,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就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 9.
    孝与复仇的关系反映出汉代以礼治国与以法治国的关系。
  • 10.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
  • 11.
    封建是周代政治关系的基本框架,也是先秦儒家礼治思想的重要渊源。
  • 12.
    晏子重礼而不墨守陈规,对继承、发展齐礼治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 13.
    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
  • 14.
    小妾是一夫多妻社会中特有女性群体,她们承受着礼治社会多重的文化压迫。
  • 15.
    而永久和平的状态是在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和礼治框架内的君子们彼此和平生存。
  • 16.
    然以礼治军、治兵虽渐淡出历史舞台,但其作为中国军事文化之源,仍对后世有重大影响。
  • 17.
    它以礼治为精神,以君主专制为前提,以实现君主德行为保障,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精髓。
  • 18.
    这一切促使宋代在强调礼治思想的同时,大力加强法治思想。并最终促成了宋代礼法思想的合流。
  • 19.
    到了春秋时期,由于社会上层建筑发生巨大的变革,因而造成礼崩乐坏,暴露出以礼治国的危机。
  • 20.
    从功绩角度看,礼治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是蕴涵着道德伦理、和谐忠、想、政治民主等合理因素的社会治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