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判

拼音:tōng/tòng pàn

意思:1.公正裁决。 2.官名。宋初始于诸州府设置,即共同处理政务之意。地位略次于州府长官,但握有连署州府公事和监察官吏的实权,号称监州。明清设于各府,分掌粮运及农田水利等事务,职务远较宋初为轻轻。清代另有州通判,称州判。亦指任通判之职。

句子

造句
  • 1.
    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
  • 2.
    此时,安石已任鄞县县令满期,调任至舒州通判
  • 3.
    孙延世到本路告状,本路提点刑狱司把此案交眉州通判黄莹审理。
  • 4.
    属官有治中、通判,经历司经历,照磨所照磨,司狱司司狱,皆汉人。
  • 5.
    通悴徐方蒨绶新,老莱衣服暂离身。—《送光禄王寺丞通判徐方》王禹偁
  • 6.
    他任职夔州通判,地位并不低微,生活也无忧虑,但却时刻充满忧愁苦闷的情绪。
  • 7.
    尔后,周敦颐又任赣州府通判,在赣州和赣州府所属的于都等地兴办书院、社学,教授邑人。
  • 8.
    副职有同知、通判各一二人,衙门里设有经历司、照磨所、司狱司等单位,各有一批属员。
  • 9.
    苏轼就这样心情忐忑地在危墙之下,当了三年杭州通判,直到另迁他州,期间州衙一直未能修缮。
  • 10.
    原来本次航海大赛,经过兵部许可,授权青州府在日照主办的重要赛事,青州府通判胡大人负责比赛。
  • 11.
    东齐村将王家辿村的人告到彰德府衙,彰德府衙传唤王家辿村的人到衙应诉,时任彰德府衙通判张正义审理此案。
  • 12.
    其广南小州,有试秩通判兼知州者,职掌倅贰郡政,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 13.
    明清两代,崔家共有5位进士、两位翰林,13人先后任知府、同知、通判等职,可谓诗礼人家,科甲鼎盛,累官进爵。
  • 14.
    于是时光倒流,他仿佛回到了南宋嘉熙年间,化身为刚由邵武军改调通判南剑守臣的宋慈,驻足在福建南剑州的黯淡滩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