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治训诂必须通篆籀。
-
2.
据此,我们基本上可以说,正文训诂是传统训诂学的源头。
-
3.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
4.
训诂上则以因声求义的理论主张和破假借、明音转的训诂实践沟通声音与意义的联系;
-
5.
在训诂学中,他自立门户自成一家。
-
6.
这个字的形音义要明白,训诂也要明白。
-
7.
训诂学是一门训释词义、注解古书的学问。
-
8.
注释,训诂说明性的论述或一系列注解;
-
9.
方舆典礼音声训诂,无不各造其极,尤精于簿录。
-
10.
郑子尹的经学、训诂学,在清末代称为鲁殿灵光。
-
11.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源。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
12.
林伯桐是通过训诂考据的方式来阐发其人生哲学的。
-
13.
二百零三、郑子尹的经学、训诂学,在清末代称为鲁殿灵光。
-
14.
习训诂,传记诵,没溺于浅闻小见,以涂天下之耳目,是谓侮经。——王阳明
-
15.
中国训诂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了现代化转型。
-
16.
许多学者皓首穷经,考证训诂,留下了三千多部著作,蔚为大观。
-
17.
但从古人的发式习俗和语源上来看,此实是受传统训诂浑言之训而致误的典型一例。
-
18.
然以当时民智之闭塞,士风之委靡,号称智识阶级者,下焉者日治帖括,上焉者鹜于训诂词章。
-
19.
对天文、数学、经学、历算、地理、方志、音韵、训诂均有精深研究,为乾嘉时代皖派考据大师。
-
20.
读经如果不探究其中的义理,只留心章句训诂,那就像买椟还珠一样,读再多也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