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司

拼音:sān sī

意思:各代所指不同。①东汉称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司。②唐代称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③唐代后期至宋代称盐铁、户部、度支为三司,统管国家财政,后废。④金代称劝农、盐铁、度支户部三科为三司,后废。⑤明代以各省的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合称三司。⑥清末以各省的布政使司或民政使司、按察使司或提法使司、提学使司合称三司。

词语

句子

造句
  • 1.
    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 2.
    朝廷加刘放左光禄大夫,金印紫绶,仪同三司
  • 3.
    明末,大理寺在中央司法三司中权力渐弱化。
  • 4.
    三月,诏权三司使曾布、翰林学士吕惠卿同究诘市易事。
  • 5.
    韶第四子德衡,武平末,开府仪同三司,隆化时,济州刺史。
  • 6.
    相国奏请长清公为征北将军,假节,开府仪同三司,金印紫绶,封列侯。
  • 7.
    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互不统辖,由中央下派的督抚代表皇帝总领一方。
  • 8.
    开府仪同三司及特进不带职事官者,朝参禄俸并同职事,仍隶吏部也。
  • 9.
    乙巳日,元世祖忽必烈授小皇帝赵显府仪同三司、检校大司徒,封瀛国公。
  • 10.
    大理寺经常与刑部、都察院共同审理重大或疑难案件,成为三司会审。
  • 11.
    二百零一、乙巳日,元世祖忽必烈授小皇帝赵显府仪同三司、检校大司徒,封瀛国公。
  • 12.
    及司马玮被杀,张华因首先献谋有功,拜为右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侍中、中书监,金印紫绶。
  • 13.
    另一方面,天子通过借贷给三司或政府,从而支配国家的行政运行,以提升皇权的效能。
  • 14.
    宋代二府三司制的中枢机构体制取代了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分散和转移了宰相的权力。
  • 15.
    以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傅、北都留守、兴圣宫使、判六军诸卫事李继岌为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充东京留守。
  • 16.
    包拯刚到谏院上任,谏官陈旭、吴奎和御使里行唐介等人,就纷纷向他提出了三司使张尧佐的问题。
  • 17.
    一百零四、包拯刚到谏院上任,谏官陈旭、吴奎和御使里行唐介等人,就纷纷向他提出了三司使张尧佐的问题。
  • 18.
    一百零六、宋代二府三司制的中枢机构体制取代了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分散和转移了宰相的权力。
  • 19.
    尉迟敬德初仕隋,为朝散大夫;入唐,为右武侯大将军,讨吴国公,后出任襄州都督,累迁同州刺史,官至开府仪同三司
  • 20.
    中央农业管理机构方面,在元丰官制改革之前主要为三司,在此之后主要为户部、工部、都水监、司农业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