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讳

拼音:bì huì

意思:封建时代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叫做避讳。

词语

近义词:
隐讳 忌讳

句子

造句
  • 1.
    北宋嫌名‘弘’等皆不避,‘敦’、‘祯’均缺末笔,‘旷’、‘广’不避讳,自避讳看似南宋绍熙间所刊。
  • 2.
    原来无话不说的闺蜜,现在却也避讳躲远。
  • 3.
    他也不那么避讳谈及劳动力市场的改革。
  • 4.
    分娩之后的几周,妇女不该避讳有营养的食物。
  • 5.
    因为他与坏蛋和奸诈者有交往,村民们都避讳他.
  • 6.
    除了避讳,它还具有礼貌、求雅、掩饰等功能.
  • 7.
    更糟糕的是,钱的问题偏偏为中国政府所避讳
  • 8.
    但是中国人甚至不避讳承认这就是事实。
  • 9.
    因为神的旨意,我并没有一样避讳不传给你们的。
  • 10.
    真正的智者从不避讳痛苦、不幸和困难,我们真应该学习!
  • 11.
    每一次与皇帝讨论时,他毫无避讳,以致经常惹得龙颜不悦。
  • 12.
    班会上小兵带头讲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一点都不避讳
  • 13.
    在一个避讳偏见的社会中,偏好美丽的外表似乎是再浅薄不过的了。
  • 14.
    中国一直不避讳自称是在危难时刻向欧洲提供支持的功臣。
  • 15.
    此片对悲惨的战斗细节刻画的淋漓尽致,对痢疾和疟疾场面也毫不避讳
  • 16.
    从根本上说,这是避讳制度与俗字形体同时发展到高峰时期的必然产物。
  • 17.
    他们坦诚看待公众安全和自由之间的取舍关系,至少私底下并不避讳.
  • 18.
    政府政策要为目前的通膨负起一半责任,我认为他们不会避讳点出这一点.
  • 19.
    即使请了保姆,黑天白天保姆进进出出互相避讳,保姆和雇主都觉得难受。
  • 20.
    这种当年因避讳匪祸而产生的言语形式,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口语性和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