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对策。
-
2.
他敢于在领导面前犯颜极谏,结果处处碰壁。
-
3.
建元元年,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
4.
明于国家之大体,通于人事之终始,及能直言极谏。
-
5.
大和二年(828)登进士第,复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
-
6.
而优礼大臣,开容善直,虽犯颜极谏,无所摧戮,其君人之量如此之伟也。
-
7.
又因灾异,援引幽隐,重贤良、方正、敦朴、有道之选,危言极谏,不绝于朝。
-
8.
大臣重禄而不极谏,近臣畏罚而不敢言,下情不上通,此患之大者也。
-
9.
冬,十月,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上亲策问以古今治道,对者百馀人。
-
10.
仁宗在崇政殿策试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司马光与范镇同被派去担任复考官。
-
11.
这些年来我见人多矣,一般来说做小官时还能直言极谏,一旦名位渐高,则多有顾忌。
-
12.
也就更加放心大胆地批评指责,甚至在上奏前四处宣扬,显示其言之激切,以求直言极谏之名。
-
13.
一百零九、也就更加放心大胆地批评指责,甚至在上奏前四处宣扬,显示其言之激切,以求直言极谏之名。
-
14.
二百零三、也就更加放心大胆地批评指责,甚至在上奏前四处宣扬,显示其言之激切,以求直言极谏之名。
-
15.
无怪乎,在太宗朝出现了许多敢于直言不讳、面折廷争、犯颜极谏的大臣,魏征是人们最为熟悉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