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本罪主观罪过形式应包括过失和间接故意;
-
2.
在春秋中叶以前,犯罪主体的身份是血缘世族身份;
-
3.
从应然的角度,应当增加规定抗税罪的单位犯罪主体。
-
4.
玩忽职守罪与滥用职权罪在犯罪客体和犯罪主观方面存在明显区别。
-
5.
身份犯是刑法中明文规定的由具有特定身份的犯罪主体进行的一类犯罪。
-
6.
渎职犯罪主体特殊、职位升高、涉及面广、隐蔽性强、错综复杂,难以查处。
-
7.
林前十一27所以无论何人,不配的吃主的饼,喝主的杯,就是得罪主的身体和主的血了。
-
8.
绑架罪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已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
9.
笔者在从事反渎职侵权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对司法类渎职犯罪主体认定的争议。
-
10.
渎职侵权犯罪主体多是思路敏捷、能言善辩者,很难发现蛛丝马迹,找到突破口。
-
11.
一百零五、笔者在从事反渎职侵权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对司法类渎职犯罪主体认定的争议。
-
12.
整合纳入刑法后,军人违反职责罪在犯罪主体的规定上,仍然同刑法总则存在理论上的冲突。
-
13.
在未勘察的犯罪场景中收集你所找到的隐藏物品复裹褓褙,翥翞翣翠解决那些直指犯罪主谋线索的谜题。
-
14.
本罪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仍具有在国家机关工作的资格和依法从事国家公务两个条件。
-
15.
在春秋末期及战国时代,犯罪主体的身份向法定身份过渡,但血缘世族身份仍占很大比例,起重要作用;
-
16.
他们只需要让犯罪主谋在那些不知情的受害者的酒杯里放上一点点无色无味的毒药,然后静待死神降临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