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

拼音:kē jǔ

意思:从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唐代文科的科目很多,每年举行。明清两代文科只设进士一科,考八股文,武科考骑射、举重等武艺,每三年举行一次。

词语

句子

造句
名言
  • 1.
    所谓科举谶兆,是指能够预示科举信息的征兆迷信。
  • 2.
    有唐一代,文人因科举而逃禅与僧人因科举而还俗屡见不鲜。
  • 3.
    落第士人是科举制度实行后的产物,是被科举所淘汰的士人群体。
  • 4.
    但是,科举考试非常难。
  • 5.
    蒙古贵族起于漠北,不重视科举,灭金后,只举行过一次科举考试,此后废除科举近八十年,彻底断绝了儒生的仕进之途。
  • 6.
    科举坎坷,干禄养亲尽力斯文。
  • 7.
    童子科虽然是唐代科举考试中的常科,但却不为研究科举制度史者所重视。
  • 8.
    大变则大效,小变则小效。--梁启超《论科举
  • 9.
    明法是唐代科举考试的科目之一。
  • 10.
    在长期科举制度下,广大知识分子,尤其是下层士子们,对科举的公正性具有莫名的信任。
  • 11.
    朔州人王赓荣是清朝光绪二年榜眼,是封建科举时代朔州第二个获得科举高等第的人。
  • 12.
    他是八股科举制度的虔诚信徒,他真诚地捍卫举业,最终成为八股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 13.
    不愿仕进,早弃科举,以读书吟咏自适。
  • 14.
    班辈姓名科甲科举时间任职父。
  • 15.
    科举之公平从一开始即为人所识。
  • 16.
    科举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啊。
  • 17.
    科举制与民族传统文化构成双向关系,在长期考试实践中形成品类繁多的科举文化。
  • 18.
    科举废后,儒学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 19.
    科举考试是统治者网罗人才的手段。
  • 20.
    策论是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文体。

作文

段落